【香港老字號】94年手繪瓷器廠注入現代設計元素 伊莉莎伯泰萊曾訂製貴族徽章瓷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6/27 15:40

最後更新: 2022/06/27 17:51

分享:

分享:

有94年歷史的粵東磁廠,為香港首間較有規模的手繪瓷器廠,原來連荷里活影星玉婆伊莎伯泰萊都曾經幫襯過,仲將自己的玉照送給老闆留念。

跟差不多百年老字號「粵東磁廠」的第三代傳人曹志雄攀談,筆者不小心脫口問句:「為甚麼繼續做這行?」73 歲的他隨即環顧佔地5 千尺的工場,然後不慍不火回答:「以前這裏買回來,都不用3 百元一尺,現在5 千元一尺。用來收租豈不是更好,用不著做得那麼辛苦吧?」幸而苦盡甘來,守得雲開,女兒更願意當上第四代傳人吧!

曹志雄是粵東瓷廠東主、香港彩瓷藝術家。今年 73 歲,6歲隨父到港,並在深水 埗大窩坪山坡建廣彩磁廠,一度曾有300 多位彩繪師傅,其後 80 年代,粵東磁廠 搬到九龍灣至今,工廠的彩繪師傅僅餘 4 位。近年因與誠品書店合辦︽粵東磁廠 廣彩手繪瓷器展覽︾,並搞工作坊讓一眾港人重新認識這門日漸式微的本土藝術。(湯致遠攝)

位於九龍灣工業中心的粵東磁廠,為香港首間較有規模的手繪瓷器廠,大可追溯到1928年,由第一代曹侶松南下與譚錦方、譚錦屏兄弟於九龍城隔坑村創立錦華隆廣彩磁廠開始,其時主要出口廣彩瓷器到外國市場,全盛時廠內有多達300 多名彩繪師傅。

1956年,6 歲的曹志雄跟隨爸爸曹榮樞到港,因政府收地改建用途,曹家搬到深水埗大窩坪山坡建廠和住屋,從此一家三代開展新生活,經歷過60、70 年代經濟起飛、80 年代香港遂成世界工廠、90 年代廠商開始北移……時代不斷變遷,風雲依舊變色,唯獨粵東磁廠至今仍能屹立香江。

嫡系長子的堅持

然而,營營役役勞勞碌碌半個世紀,所為又是何事呢?

作為第三代,只希望出一分力,發一分光,能否發揚光大,一切順其自然。。

1954 年因大坑東木屋區發生大火,曹家舉家搬到深水埗大窩坪(圖)山坡建廠和居住。(圖片:受訪者提供)

他自細已跟父親學做生意,中學畢業到浸會學院(現為大學)修讀理科如生物和化學等科目,原打算有助到外國升學,只是身為長子的他潛藏一份責任感—養家之外,還有工廠上下數十名工友人生計,得靠他和爸爸找生意回來撐著。

這是一個使命,一家三代人都是共同在一家廠生活。雖然也有很多世叔伯發展得很好,就算我五兄弟,像曹志光好幾個都很好。始終做大仔,有責任睇住個家!當時正值香港出口貿易最蓬勃時期,我剛好讀完浸會,爸爸需要有人幫手,我只好留在廠幫手做吧。

彩瓷生意主要靠外銷,不少外國顧客,甚或香港大公司如怡和、渣甸等買手慕名而來,需要英語交談,他也邊做邊學回來。「起初我不懂英文,但你知外國人很講究terms,幸好當時香港有很多tradingcompany,亦即所謂洋行,接待外國客到來的,大多是香港大學畢業生,他們英文很好,而每完成一單生意,都會給我們一張清單,從中我慢慢學會相關的英文術語。」他說差不多一星期五天都要接待不同外國客戶,說得多自然會流利。

紋章瓷又叫「徽章瓷」是國外貴族定製一種中國瓷器,一代美人伊莉莎伯泰萊也曾找曹家幫忙,完成後她送曹志雄(Joseph)一張簽名照片以作感謝。(圖片:受訪者提供)

然而,如他所言,做生意每分每秒都會是挑戰。「以前經濟起飛,行內互相競爭,初初我們是首間磁廠,慢慢總會有些夥計自立門戶,其後演變成一種惡性競爭—為爭生意大家鬥平,我們有很多優秀的師傅都給人挖角了。(很大壓力吧?)正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,有危也有機,到外闖自立工場的,開始發現生意不穩定,經常朝不保夕,最後反過來變成幫我們做代工生產。」

物競天擇,汰弱留強是天地運行不息之道,而環境氣候的改變也影響一地之發展。

「90 年代內地改革開放,很多師傅紛紛北上開廠。也許每處都會發生教識徒弟無師父的事,很多師傅賺完第一桶金便再沒回這行了。又這一行原是靠師傅徒手繪製的,到70 年代流行用上電板壓花(將圖案放到電板上),原是可降低成本,但後來隨著很多工廠北移,多了競爭很多工廠都捱不住要結業了。到現在流行用上貼花紙,像我女兒全都是用這種花紙貼在瓷器上,而外國瓷器現在百分之九十都是用這種方法。」

女兒認同是鼓舞

誠然,他沒跟隨大隊北上掘金,全因天性不愛應酬,既不煙也不酒的他自覺不適合,惟有繼續留港發展。也許也因粵東磁廠的目標顧客,是一群有要求的高端客人,如名店百貨連卡佛或半島酒店,訂單數量不算多,始終內地廠商也不願接幾十件或幾百件的訂單,是以,這也造就磁廠屹立到現在,給他們「搵到食」的空間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繼繼續做這行,搵到食先最重要原因。如果做出來的東西有人欣賞,有人認同的話就是最大動力,有一種鼓舞作用!

得到女兒新一代的認同感,才是意外的收穫。他表示女兒對這行是由零興趣到願意接手,全因近年多了接受形形色色的訪問,加上擺多了展覽宣傳的關係。

「她在理工讀設計,就算有理工學生來學師,我們無條件教導。她都沒甚感覺,始終後生一代對我們這行沒甚興趣的。直至近年多了國內國外媒體來訪問,好像中央電視台、美聯社都來採訪;甚至更得到誠品邀請開工作坊,讓她感受到原來老豆做這行是好受歡迎,她開始對我這行改觀,甚至感興趣。像最近她為『Art of Hong Kong』設計,她加入了瓷器元素都得到其他人接受和歡迎。」他說。

當鼓舞來自至親的親人,那種喜悅不言而喻。現在女兒多了回工場的時間,有時更替父親跟客人洽談生意,曹生看在眼裏自然暗生安慰。

雖然我好多都跟到,但漸漸放手給她,當係希望她愈做愈好。很多名店都派後生仔來採辦,後生仔有他們新思維,他們來到跟女兒很啱 key,我就給他們和阿女傾。

曹志雄與妻子曹葉正嬌(中)和女兒曹嘉彥(右)為香港廣彩瓷業繼續發揚光大。(湯致遠攝)

這樣也令原本抱著「陪伴工廠到生命最後一刻」的他改變了,現在他認為只要女兒能做得到,他都會「甚麼都可以下放」的心態,問他可有建議給女兒和年青人,他徐徐的說:

做嗰行,千祈唔好厭嗰行,做下去,能做好一點直到發揚光大,你會明白當中道理。另外,要珍惜香港這洞天福地,為甚麼以前那麼多人南下來港創業呢?雖說外國月亮特別圓,但去過外國的,便知道香港是最好的。

在「慢慢放下」的交接期,曹志雄坦言希望可快些通關,讓他尋回昔日跟妻子的最大娛樂—去逛逛不同的美術館、博物館,定期回到內地跟廣彩仝業會面作交流。「雖然許多技術可能已認識,但始終跟真實觀摩是兩回事,就算活到幾多歲,一路學習,增進知識也需要。」除了敬業樂業,大抵,活到老學到老才是他真正人生本色。

記者:黃鑑江